钟世华:《雕虫管见》之我见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22 09:49   
 钟世华:《雕虫管见》之我见(图1)

《雕虫管见》

  钟世华

  午夜,一边喝茶,一边品读黄祖松新著《雕虫管见》,惬意而舒心。这些作品散发出来的仿佛就像我杯中的茶香,既有浓浓的广西味道,也有雅致回甘的文化气息。

  收录此书的文章,分为《文化观察》《文化视野》《文化随笔》三辑,仅从篇名,我们便能找到此书的核心:文化。如果要谈此书的第一印象,我觉得这本书有篇文章的标题很适合——那就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担当”。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努力丰富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用先进文化塑造人、讲好“广西故事”“中国故事”是文化工作者应有的使命职责。黄祖松始终牢记这一使命职责,并具体落实到他的创作中。《雕虫管见》收录的多篇文章,如《广西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文化建设贵在坚持》《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倾力打造广西文化精品》《从文化自觉到文化担当》等,都体现了作者对文化的始终如一的专注和思考。不仅是在那些正面叙述思考文化现象的篇章显现出作者的“文化情结”,即便是在叙述日常生活小事的文章中,也不难发现作者的“文化视角”,并把文化深深地渗透到具体事物叙述描绘中,体现出浓浓文化味。诸如《印象凭祥》《凤凰兴业》《东兴的“古今中外”》等纪实性文章,不是流水账般的记录风物人事,或如游记式的描写抒情,而是站在文化的高度和视角对于历史和现实进行思考,从而使这些文章具有厚重的文化感。在黄祖松笔下,生活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如《“好看”与“好用”》《“目标”与“路径”》《“硬”可达“软”》《“小”能达“大”》等文章,对生活现象进行了文化辩证剖析,这种解读视角本身就是一种根植于作者血液的文化意识和对于文化研究的执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黄祖松的文章,我也能体会到他对广西这块土地的热爱与迷恋,文章无处不打上深深的“广西”烙印,无处不充满一种对于广西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西江回望》深情地缅怀了西江情缘,这种情缘让作者用了数十年时间去了解审视一条江;《为北部湾鼓与呼》《千年蔚蓝梦》对北部湾发展的描写,则像是对于广西沿海开放开发的一种呐喊,一种鼓与呼,深情激情溢于言表。作者笔下的西江河、小渔村、红棉花、英雄城等等,无不倾注着对广西的深情。再如《凭祥印象》等篇章,作者别具匠心地用典型意象呈现出历史底蕴,把生命个体的思考提升为火红的中华民族情结、一种深深的家国情怀。质朴简洁的文字,链接了人生旅途和故土的沉思,让人读来平添许多生活的暖意。随笔式的文章很少故事情节,讲究的是情景和意蕴,但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后面却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如果要在“广西”和“文化”两个关键词之间再找一个词的话,我觉得是民族。立足于广西这片土地,民族书写是一个永恒的坚守。广西民族生活的沃土,民族文化的积淀,从古至今滋养着各民族文化人的梦想并照耀他们成长。可贵的是,从黄祖松文章里我们读到了许多与民族性紧紧结合的时代脉动,作家有意识地把民族情结投射在当下社会语境当中,抒写整个时代的图景,作品的高度得到提升,现实意义得到彰显。像《“美丽南方”的广西表达》《爱唱歌的民族不老》《品咂广西味》《日日起舞的花山日子》等文章,与当下的时代脉搏紧紧相扣,体现出一种文化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敏锐和对于推动现实发展的自觉责任担当。

  黄祖松的新著名为《雕虫管见》,形式上非宏篇巨制,但思考的主题的却是时代强劲的足音,这些文章,没那种程式说教、言不及物的空洞,但比起新闻报道更具有学理性、思辩性、文学性。这些得益于黄祖松始终坚持新闻写作和文学评论“两栖作战”,在记者和评论家的角色中相互转化,将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文学感性写作运用其中。文章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深刻的思考便蕴藏在这润物细无声的文字中。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