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来源:中国新视野网        发布时间:2020-11-04 10:07   

   推开一扇窗,又是一番新天地

  ——广西北海市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累累硕果。改革激发了文化创新创作活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从2018年开始,市委编办以公共文化系统为“先手棋”,结合北海市图书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等事项,推动北海市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以切实的行动提升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和服务效能。此举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让更多的百姓享受改革红利。

  立梁架柱,做好改革“设计师”

  北海市委编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化发展,制定系列的改革配套措施,对试点单位实行政策和业务指导。积极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印发《北海市公共文化机构推广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关于支持事业单位开展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有关政策的意见》等改革配套文件,并到试点单位实地调研,通过举办座谈、听取汇报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主动加强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联络沟通。在此基础上,召集有关单位召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专题”研讨会和协调会,为试点单位规划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总体路线图。

  坚持以人为本,人事管理有创新。市委编办按照现代化事业单位治理体系为试点单位打造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为改革提供坚定的组织保障。一是清晰划定理事会的相应职能,确立其管理决策地位和人事任免权限,厘清试点单位理事会和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权责隶属关系。二是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试点单位内部竞聘上岗。当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管理人员、专技人员和工勤人员三类岗位人员在具备岗位所需条件的前提下可以互相转聘并享受相应待遇。三是推动试点单位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工作绩效为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导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事管理办法。除组织任命外,所有人员均实行合同聘任制,聘期结束后重新竞聘上岗,实现岗位能上能下。四是开设特殊人才流动渠道,针对试点单位特殊岗位的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由编制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交流到其他事业单位从事培训工作,腾出空余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

  提倡效率为先,薪资结构有优化。市委编办协调人社等相关部门允许试点单位可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根据自治区有关规定在行业结构比例指导标准自主调整岗位设置方案。要求试点单位岗位要保持相对稳定,实施周期一般不少于一个聘期。岗位设置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人社部门备案。试点单位根据备案后的岗位设置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理事会集体研究通过后组织实施。市委编办推动试点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和岗位履职情况,制定政策范围内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最高可达3倍绩效。鼓励适当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建立与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重点向基层一线,业绩突出人员倾斜。

  配套精准服务,政策支持有力度。市委编办出台多项配套政策扫清改革障碍。一是出台支持公益事业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在确保试点单位切实履行公益职能的前提下,允许其向社会提供有偿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经营服务,将此渠道取得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按规定作为非税款上缴国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在100%返还后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二是出台创新经费管理的政策,允许试点单位将空余编制经费按单位人均工资水平核定,将单位共用经费与空余编制经费一并核拨给试点单位自主包干使用,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共同治理,注入改革“推进剂”

  北海市委编办在为试点单位规划制定整体改革路线的基础上,结合后广西北海市后发展地区的实际,积极探索多元化治理途径,引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步上正轨,取得初步成效。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共建。2019年12月,市委编办推动市图书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改革,吸引我市合浦县白沙镇两位有公益情怀的女企业家全资投入,在家乡建成了北海图书馆分馆——“博闻公益图书馆”,这也是广西首家乡镇级图书馆。该馆接受市图书馆的业务指导,由全市统一调配图书,通借通还,还不定期举办各类读书、公益助学活动,给周边约10万人口提供了一个享受阅读服务和举办公益活动的良好平台。2020年初,市图书馆吸引了一名合浦县公馆镇民营企业家的关注,意向在其家乡全资建设一座村级图书馆,这将大大方便并丰富我市乡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2020年9月,由市图书馆发挥主导作用,由房地产企业全资投入联合建设的“金地·山海领誉城市智慧书房”落成开业,同场举办全国知名公益品牌“小桔灯公益助学活动”,改革红利进一步惠及大众。随着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优化结构布局,扩大文化覆盖。2019年11月,市委编办克服困难,积极协调海岛建设用地,高质量建成广西第一家海岛智慧书房--涠洲岛“海岛智慧书房”,提升了国家级旅游区涠洲岛的文旅价值和文化品味。2020年9月,随着北海市图书馆智慧书房、合浦县还珠广场智慧书房和北海市疍家小镇智慧书房等相继建成开放或开工建设,北海市公共文化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布局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打破行业局限,促进文化惠民。2020年市图书馆在北海市的多处文旅资源点布局建设10多家城市智慧书房,其中,位于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城市智慧书房、原“大清海关”(旧址)城市智慧书房建成免费开放。同时,北海市图书馆在北部湾经济区高铁沿线--北海市、钦州市也建成了2座可以通借通还的高铁站点读书驿站,满足了老百姓出行旅途中的阅读需求。“图书馆+陈列馆”模式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国创新增添了广西元素,也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联盟”建设交出了精彩的答卷。

  突破空间局限,拓展文化维度。市图书馆以“图书馆+信息平台”模式,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图书资源和我市“农事网通”和“阳光红页”信息共享平台,向基层延伸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使得我市乡村居民可以足不出户享受阅读乐趣。同时,市图书馆利用理事会成员的海外人脉资源,在2019年分别与日本八代市、印尼三宝垄市的图书馆开展多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把北海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激发创作活力,推动文化创新。试点单位北海市文艺交流中心参与改革后,大大激发了主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人才引进更加流畅,收入分配更加灵活,打破了被动接受演出任务的传统发展模式,主动承揽更多的演出和公益活动。2019年,该中心根据北海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创作出大型音乐舞台剧《珠还合浦》,在北海国际珍珠节开幕式上首演成功,向观众展现了北海悠久的南珠文化底蕴,获得一致好评。全年完成了全市建国70周年重大演出活动,并高质量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碧海丝路》的全国巡演任务,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后发奋进,趟出改革“新路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北海市委编办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后发展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之路。

  构建现代治理机制,激发单位活力。机构编制部门通过政策指导,推进事业单位治理机制的现代化。引导试点单位建立现代化的治理机制,并且确立单位党组织在理事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推动试点单位落实人事管理自主权,创新内部人事管理方式,优化内部人员收入结构;支持试点单位扩大收入分配自主权,在履行公益职能、做大做强主业、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等前提下,给予其一定的资金统筹配置权,以激发单位改革的活力。

  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增强公益属性。机构编制部门采取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建设相结合、相促进的工作思路,鼓励涉改事业单位充分发挥所在城市的文旅资源优势,主动寻找和联络社会力量参与改革,如与文物管理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合作,使其在政府主导下以独资或合资形式参加共建,利用社会力量的自有经营场所承载和运营公共文化设施,以此来解决后发展地区普遍缺乏资金的状况。另外,可以结合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任务,鼓励事业单位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慈善公益活动,进一步提高单位的公益属性;可以正面宣传为共建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力量,为其培育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以正能量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改革大潮。

  广泛发动各界群众,形成共治合力。机构编制部门可以推动试点单位通过各种宣传渠道,鼓励有公益心的民营企业家自筹资金,建设乡村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设施,让边远乡村的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同时,设立激励机制,吸引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单位职工等具备良好素质的人群参与到运营公共文化设施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来,以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兑换门票、兑换学分等多项权益,激励广大群众参与共建共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本图书、一场演出看似很小,但如何让它发挥出最大效能,让民众感受到更多改革的福利,却是对公共文化领域治理能力的大考验。通过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我们有效提升了北海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向着逐步建立健全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目标,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趟出了新路子。(梁丽)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