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卓越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描绘更亮丽的民生画卷——2022新开局看“温暖中国”新风貌
新华社记者 王希 张千千
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大江大河的奔腾,也有一枝一叶的生长。
易地搬迁的脱贫群众,用“农家乐”打开致富路,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跑;春风行动在全国开展,为农民工求职牵线,为企业用工搭桥;红火中国年邂逅冰雪冬奥会,散发出和谐交融的独特魅力……2022年伊始,一个个民生故事、一张张生活剪影,浓缩了中国发展的万千气象。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中国正蓬勃向前,展现出一派温暖祥和新风貌。
补短板,托举“稳稳的幸福”
1月29日,小朋友在湖北省随县柳林镇街头的一个玩具摊前选购玩具。新华社发(伍志尊 摄)
露台上,满满当当地挂着腊肉腊肠;厨房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新鲜出笼……虎年春节,湖北随县柳林镇居民周保清的家里,处处洋溢着年味。
半年前,柳林镇曾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周保清的房屋一度成了危房。“政府给了4万元补助,房子重新做了加固装修。”这个春节,周保清和在外工作的孩子们一起,回到了修葺一新的家,一起过了个团圆年。
1月29日,在湖北省随县柳林镇主街道上,人们在选购年货。新华社发(伍志尊 摄)
这个春节,由于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不少人没能返乡过年。留守中,亦有温情。
除夕一早,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仇怡然准时来到北京冬奥村,开始了新一天的志愿服务。晚上结束工作,仇怡然回到驻地,与同在闭环内的老师、同学写“福”字、发红包,欢度佳节。“第一次没跟父母一起过年,只要大家在一起,也是另一种团聚。”
今年1月24日,西安全市降为低风险地区,受疫情影响居家近一个月的专车司机王小勇决定留在西安,继续坚守岗位。
煮饺子、“云团聚”……一个人在西安过年,王小勇的春节简单中有期盼。“火热的城市又回来了,就算不回家过年,心里也充满奔头。”王小勇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推进“双减”,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推进厕所革命,让居住更安心;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蹄疾步稳,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切实的举措、切身的体会,深刻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聚焦民生薄弱环节,密集出台配套支持政策。长长的“政策清单”里,更多百姓关切的焦点、难点、痛点问题得到了积极回应。
雪中送炭!寒冬时节,面对煤炭价格涨幅较大的形势,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主动与煤炭主产地协调对接,保证河套地区近25万户农牧民买到超62万吨平价煤,一解百姓的燃“煤”之急。
在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儿童ICU病房,医护人员为完成靶向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的4岁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加油鼓劲(1月1日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我国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进口药物,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每针价格近70万元。在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中,以3.3万元每针的价格进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一针不再难求!2021年12月,“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进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每针价格从近70万元降至3.3万元,让不少患者看到了希望。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民生事项改革走向深入,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2022年书写下温暖的开端。
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2021年6月16日摄)。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同时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前几年往返拉萨和林芝坐客车要大半天,现在动车3个多小时就到,不仅省时间,还更安全。”今年春运,来自西藏林芝市巴宜区的顿珠头一次坐动车回老家。
随着全长435公里的拉林铁路开通运营,藏东南地区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复兴号”也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飞驰的列车,见证着百姓生活的“幸福巨变”。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
1月14日,中交一航局的“一航津安1”号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搭载E16管节准备浮运前往珠江口伶仃洋安装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这几天,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拟开工项目引江补汉工程加快做好开工准备;江苏南通,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咽喉”项目——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正全力推进;伶仃洋上,深中通道项目施工如火如荼,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大道”……
新年伊始,一批重大工程高质量建设、高标准推进,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火遍全网、“一墩难求”;国货品牌持续创新,国潮爆款不断涌现;餐饮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加快,节俭、安全成为消费主流……春节假日期间,国内消费市场人气旺、亮点多,折射百姓有滋有味的温暖生活。
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促进城市消费升级,补齐乡村消费短板……连日来,各部门各地区推出的新举措、开展的新布局中,促进城乡消费新举措引人关注。
2月16日,返岗务工人员在重庆西站乘车。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人勤春早。多部门部署实施的春风行动正在全国开展,各地集中为返乡返岗农民工、因疫情滞留的务工人员和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以及各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已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近1万场,提供岗位近600万个。
2月12日,列车乘务员在重庆开往上海的G1334次列车上,向春运返程务工人员发放招聘信息。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扩投资、促消费、稳就业,稳住经济基本盘,有力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让亿万人民在与时代同进步、与国家共发展中,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冬日的黄河水流清冽缓慢,大天鹅在水面上翩翩起舞。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大天鹅优美的舞姿。
“甘肃迎来的越冬大天鹅越来越多,反映出西部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近年带领团队开展甘肃越冬大天鹅栖息地监测研究工作的兰州大学教授张立勋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邃的思考,精辟的论断,正化为广袤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这是2月15日拍摄的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重钢崖线山城步道附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在重庆、合肥等地,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工业遗存再利用,昔日落寞的“工业锈带”变身为宜居的“生活秀带”,居民不仅改善了生活,更留住了记忆。
2月15日,游客在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重钢崖线山城步道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开年以来,相关部门发文推动建立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家园更美,河流更清,山川秀丽,大海壮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中华大地全面铺展。
开新局,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冬日的云南省孟连县帕亮村,温暖如春。明媚阳光下,一串串红彤彤的咖啡果格外好看。
如今单靠卖咖啡鲜果,帕亮村村民户均每年能增收5万元,村里道路、厕所等环境也是大变样。春节期间,致富带头人董燕梅仍在琢磨着怎样把村里的咖啡产业做得更大。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阔步前行。帕亮村的故事是各地坚持高质量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当年6月1日起乡村振兴促进法施行,相关部门连续出台有关粮食安全、种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等改革措施……一系列顶层设计落地,有望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愿景。
虎年开工首日,浙江召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部署新一年“任务单”。浙江提出,要探索一批共富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模式,聚焦缩小“三大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确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推进共同富裕。”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说。
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为全体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同时靠制度搭建公平公正的干事创业平台,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促进共同富裕,还要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
2月15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元宵节夜场活动上,佩戴虎头面具的小朋友领取现场书写的“福”字。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新年俗,主旋律影片激发浓浓爱国情;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复兴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饱满充盈。
2月5日,游客在河南郑州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回首过去,摆脱贫困、千年小康的梦想已经实现;展望未来,人们期待在新征程上描绘更亮丽的民生画卷,温暖千家万户。(参与采写:杨静、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