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助力,同心抗疫”专题的诞生及初步影响

来源:当代广西网        发布时间:2020-02-28 21:01   

  作者:​牙韩彰

  连日来,有一个诗歌专题在广西高调唱响。

  这就是由当代广西杂志社携手广西民族报社采用微信和网站同步推出的——“诗歌助力,同心抗疫!广西在行动,岜莱诗人在行动”。

  浏览文学史,每一个有影响的文学行动,必定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而每次这样的文学行动也将成为众说纷纭的文学掌故,到了最后还可能成为文学史上各说各话的历史难题,成为大家拿来研究的文学现象。这也是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也是文学得以产生影响的良好现象。在全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以文学桂军的崛起引起文坛注目多年的广西,及时推出了以诗歌助力抗击疫情为目的的这一文学专题,必然是文学桂军队伍中的一个真实存在。

  “诗歌助力,同心抗疫”是与全国各地同类行动在同一个时期出现的。姜红伟先生2月1日发表在《重庆晚报》的《中国诗坛爆发“抗疫诗潮”纪实》长文,遍述近日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诗歌助力、抗击疫情的井喷状况。

  根据姜红伟先生的统计进行推算,广西“诗歌助力,同心抗疫”专题是在新闻媒体方阵里,继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之后,第四家采用新媒体平台开设诗歌助力抗击疫情专题的省级以上党报党刊。1月2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了张况的诗作《做一个冷静的思想者》;1月27日,光明日报客户端专门开设了“凝视武汉”诗歌专辑;1月27日,《黑龙江日报》“北国风”副刊微信公众号开设诗歌专辑。广西“诗歌助力,同心抗疫”专题是1月28日开设的,第一辑首发6位广西诗人的6首诗。

  有点遗憾的是,姜红伟先生此文洋洋洒洒一万余字,历数全国各地的“抗疫诗潮”,却没有提到我们这个专题。我想,如果姜先生看到我们这个专题,他应该是会写上几句的。

  我们的“诗歌助力,同心抗疫”专题从1月28日到2月24日,已经发出七辑,共62位作者65首诗歌。我们初步计划是发够约100人100首的时候即鸣金收兵了。

  本来,现在就写这么一篇回忆录式的文章,似乎为时尚早。但是,回想专题开设至今一个月日日夜夜的经历,特别是在提出开设这个专题时的激烈争论到现在大家踊跃自动来稿,觉得写这么一篇东西,以记下这个专题开设时的点滴故事,也许能为将来感兴趣讨论这个专题的人留下一些真实的原始素材。

  微信资料显示,2020年1月28日上午,正当全国、全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如火如荼之际,我紧急布置完单位的管理和新闻报道工作之后,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应该开设一个诗歌专题,以文学形式参与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于是马上在9点44分时给广西民族报的黄浩云编辑发出一条信息:“我们策划一下,‘以诗抗疫’专题如何?当代广西网、广西民族报网、广西民族报,三家名义,我们网站昨天已经开设抗击疫情专题,今天就可以集中发第一轮。把岜莱诗会群里的(诗)集中起来先发。如何?”黄浩云很快回复:“很好啊,我跟老总汇报一下。”黄浩云还说,没有三家,广西民族报网和广西民族报是一家。我说,那就两家,当代广西杂志社和广西民族报社。黄浩云是个做事麻利的编辑,还没等到她的领导答复,她就把那几日陆续在岜莱诗会群里发布的诗歌集中起来了。大概过了十几分钟,黄浩云就把她们报社韦尚雄社长的回复截图发给我:“很好啊,开门合作也是我们的方向,你具体负责吧。”报社总编辑杨兰桂也给予明确答复。得到报社领导明确指示后,她马上把收集好的诗歌发给我,总共12首,其中有我写的一首《声音(二)——写在南宁全面禁燃鞭炮之际》。我说我那首不适合,今早凌晨写得一首,换用这首吧。这就是后来发出来的《你的壮举让我热泪盈眶——写在广西首批137名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出发之际》。

  我们从12首诗歌里筛选,选掉不合用的,最后剩下6首。拟定的题目是“以诗抗疫!广西在行动,岜莱诗人在行动”。再经过几个人认真推敲,就交给黄浩云进行制作,当天下午约五六点钟,第一辑“以诗抗疫!广西在行动,岜莱诗人在行动”6首诗歌首先通过广西民族报社微信平台发出。接着,广西民族报网同步发出(后来《广西民族报》纸质版还用两个整版集中刊发该专题的作品)。第二天当代广西网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专题发布。再隔一天,当代广西微信平台也发了出来。这个专题就这样诞生了(后来专题名称改为“诗歌助力,同心抗疫”)。第一辑的6首诗歌就是牙韩彰的《你的壮举让我热泪盈眶——写在广西首批137名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出发之际》、黄鹏的《用生命去拯救生命——写给奋战武汉的白衣天使》、田湘的《这也是战争》、梁洪的《妈妈家天台上的那颗辣椒朝天红——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纪事》、普缘阁的《他们深爱着这疾苦的苍生》、杨辉的《命运之战》。6位作者都是近年来在广西诗坛比较活跃的诗人。像田湘、黄鹏、梁洪三人都曾出版过多部诗集和散文作品。

  没有想到,正在我们紧锣密鼓组织诗稿准备连续发布的同时,岜莱诗人群却为在抗击疫情时期该不该写诗、该写什么诗的问题发生了热烈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争论,激烈到最后有个别诗人愤而退出了该群的程度。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整个岜莱诗人群始料未及的。当然,退群的诗人后来也就这个题材写出了诗歌作品。

  说到这里,我该给大家介绍一下岜莱诗人群这个自发的诗歌群体的情况,同时也由此了解我为什么主动找岜莱诗人群提出共同开设诗歌专题的缘由。

  “岜莱”是“花山”的壮语译音,意思是“有斑纹的山”,来源于对广西崇左市以宁明县左江花山岩画为主的整个崖壁画的称谓。有资料记载,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包含约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其遗产区面积达6621公顷。因其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所显示的独特性,长期以来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和探究,并于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与湖北神农架一起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9处和第50处世界遗产。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正是因为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境内,又是反映我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所以被经常用于表明广西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称谓。《广西日报》文艺副刊版就叫“花山”,而《广西民族报》则使用“花山”的壮语译音“岜莱”作为文艺副刊的名称。

  《广西民族报》的岜莱诗会是在诗人韦秀观(笔名八九、又见)先生具体动议策划下发起的。岜莱诗会除了依靠花山诗会的诗人作为重点约稿对象,还着重把有名的民间诗社如自行车、麻雀、漆诗歌,以及各高校诗社如相思湖、独秀峰、南楼丹霞等诗人群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诗人团结一体的诗歌群体。从“2019年5月开始,《广西民族报》副刊‘岜莱’开辟广西本土诗人创作阵地——‘岜莱诗会’专栏,每月用一个整版来刊登广西各民族诗人诗歌作品,至2019年12月,已成功推出8期,共发表80多位本地诗人诗作一百多首。‘岜莱诗会’专栏的开设得到了广西文艺界的热烈响应。广西知名作家、诗人、诗评家、文化学者和诗歌爱好者集聚于此,在母语‘岜莱’的意象统摄之下营造精神家园,抱团取暖,话诗论剑,共谋诗歌创新之宏图。”(莫付欢、王迅《岜莱诗会:用母语的温度营造诗人之家》)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幸参加过岜莱诗人群的几次活动,并在该报专栏发表过诗作。负责该栏目的《广西民族报》文艺副刊部主任黄浩云又建了一个岜莱诗人群,把曾经在该栏目发表过诗歌的作者和活动积极参与者共49位诗人拉在一起,老中青都有,大家就在群里经常谈诗论艺,有时还偶尔揭一揭一些老诗人的早年趣闻,互相调侃搞笑,其乐也融融。

  基于上述情况,我考虑在网站和微信平台开设助力抗击疫情的诗歌专题时,很自然就想到要跟《广西民族报》的岜莱诗会联合。果然,我们一拍即合,媒体人的共同敏感性和共同使命担当,让我们迅速携起手来了。其实,在1月27日黄鹏和黄浩云他们几个人已在岜莱诗人群里商量要在《广西民族报》出一期专辑。由此可见,岜莱诗人们在重大问题面前都想到了一起。

  不过,也应了大家常常说的一句话,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嘴杂、人人都想拿主意的环境里,一个松散的集体想要做成一件事是很难的。我们这个专题1月28日开辟,发表第一辑6首诗;两天后的1月30日,发表第二辑6首诗。在这两三天时间里,原来其乐融融的岜莱诗人群就针对抗击疫情时期该不该写诗、该写什么样的诗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宾阳先生在《“岜莱”流出滚烫的诗歌——广西诗人抗疫印象》一文记载了这一状况:“回过头来简单梳理了一下,当时的争吵,认为应该写的,理由是发挥诗歌的社会教育功能,提振士气,或者反思现实,警醒社会;认为不应该写的,理由是诗歌需要沉淀事实,深刻思考,急就写不出好作品,不能写假大空的东西。”其实,根据当时大家发布在交流群里的文字表述来看,所谓两种观点,也就是一个观点,即诗人在这场民族灾难(如果允许这么说的话)面前,是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不同之点只在什么时候发出和发出怎么样的声音而已。所以,宾阳先生又说,“幸运的是,吵了几天就平静了,大家都在创作,也都在反思。整个群的诗人一团和气,在诗歌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同时互相鼓劲,在抗疫的情势下冲锋陷阵。”

  宾阳先生这个总结是实事求是的。留在群里的岜莱诗人们确实照样其乐融融,但当时激烈争论的后果,也导致个别诗人退出了该群。后来,争论所以得到平静,诗人们朝着相同的目标认真写诗,大家是做了相当的努力的。

  在大家争论正酣时,我们对已经发出的第一辑和第二辑曾产生过一些疑惑,这时,广西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著名诗人石才夫(笔名拓夫)先生在群里旗帜鲜明地说“做得好”。1月31日下午,我参加完一个很长的高层视频会议后回到家,翻看大家的争论后,也在群里把主张开设这么一个诗歌专题作了说明。我说:“终于看完大家的讨论了。如果不是真的生气,这样讨论是很好的。……我当天提出跟民族报搞这个专题,仅仅是从宣传抗击疫情出点力的角度出发的,因为诗歌宣传主旋律并不是我们的首创,而宣传主旋律的诗歌要不要质量,这也根本就是没必要讨论的问题,是早已众所周知的定论了。我一开始就说过,我们开头那几首是抛砖引玉而已,是引蛇出洞的,(不是导致疫情的那条蛇啊。哈哈哈)并不是说要把那几首当作版本,叫大家都按那样的模式来写。所以接下来的,肯定会有更好的作品来,大家就会很快忘了前面的这几首了。这不要紧的。至于诗歌怎样写才好,这实在是很难说得清楚的。……我们的这个专题会继续做一段,也是大浪淘沙,等到发出来多了,大家就可以从中看出优劣来。……只是有一点请大家理解,我们是主流媒体,那些过于灰暗的可不好在这里发;而那些又过于艰深,以我们的鉴赏水平又看不懂的,我们无法辨别优劣也只能不敢发出来。这是需要给诸位说明的。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欢迎各位给予支持。我每一首诗都会很认真阅读,也是当作难得的学习机会。谢谢!”写完这段话,最后我还给大家三个抱拳拱手的礼节性符号。这是一段很长的微信文字,里面还玩了一点幽默调侃,以缓和当时群里争论的紧张氛围,现在这里虽然没有全部引用,但已经把我们当时提出开设这个诗歌专题的初衷和目的说清楚了。才夫先生看了以后,马上在群里回复“做得好。继续做”六个字,比第一次的“做得好”多了一句“继续做”。再过几分钟,他又在群里表扬我一番以后又加上一句“我参与”。我们后来就笑言,这是为这个专题定调的“九字真言”。才夫先生身体力行,立即给第三辑发来了他那首现在已经产生很大影响的《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星火》。才夫先生在广西文学界的份量大家都知道,这不仅在关键时刻给了我们极大鼓励,而且还表明了结论性的态度。因此,大家后来就不在群里争论了,岜莱诗人群的各位诗人都积极参与,踊跃给专题赐稿,使这个专题得以顺利推出。

  现在回过头来看,第一、第二辑的作品因为赶时间,出得匆忙,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很满意的地方,但作为弘扬主旋侓、发出正能量、为抗击疫情提供精神鼓舞的文艺作品,尤其在上级还没有明确要求,而疫情又开始迅速扩散,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派出救援队驰援湖北、驰援武汉的关键时刻,这时最需要的主要还是提振士气、焕发斗志,鼓舞大家马上进行救援,而不是哀伤落泪、批评反思,甚至无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辑12首诗歌的及时发出是恰逢其时的,其思想导向也没有问题,作品的艺术性虽参差不齐,却也是大家当时“此情此景”的真情流露,倒也不是矫揉造作,故作无病呻吟。其实后来发出的所有作品,我们也都秉持了这样的选稿理念,只是特别注重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创新特质罢了。这从后来这些诗歌被广为采用和转发,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效果可以得到初步证实。

  专辑出到第五辑,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建平教授写出了专论《为抗“疫”而呼与鼓——评广西岜莱诗人的‘诗歌助力,同心抗疫’创作》,在2020年2月21日《广西民族报》发表,经过微信朋友圈的多级转发,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而宾阳先生的《“岜莱”流出滚烫的诗歌——广西诗人抗疫印象》一文,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出后,新华网、今日头条、网易、中国文化旅游网、中国新视野网等先后转发,也在业内产生积极影响。

  专辑的大量诗歌作品被各级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转发,有部分作品被选入由著名作家、评论家、《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先生担任主编,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写序的《人间有大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诗歌选》一书。《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星火》《你的壮举让我热泪盈眶——写在广西首批137名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出发之际》《这也是战争》《用生命去拯救生命——写给奋战武汉的白衣天使》《孩子,请别慌张》《逆行的背影》等不少诗歌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选为“防控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主题艺术作品,统一安排在《广西日报》《当代广西》等主流媒体的纸质版和新媒体平台同步刊发。有些诗歌还被“学习强国”总平台和中国诗歌网等采用;“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还转发了至今发布的全部七辑的所有诗歌作品;有些作品被著名朗诵家朗诵后发布在大众朗诵联盟和个人朋友圈上,进一步扩大了影响。石才夫的《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星火》除了被诸多媒体和微信公众号转发外,还被广西广播电视台“声音的力量”——抗击疫情诗歌朗读会全媒体公益展播专题播出,并在湖北、上海、重庆、浙江、广东、河南、新疆等全国20多家省级电视台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石才夫先生还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就该诗歌专题的开设和他本人写作这首诗歌的专访。田湘的《这也是战争》1月28日在第一辑首发后,至今先后在中国诗歌网、中诗网、中国艺术报、中国警察网、全国公安文联、公安诗人、《广西日报》等20余家报刊、微信公众号刊出,还有10余种朗诵平台组织朗诵,影响广泛。牙韩彰的《你的壮举让我热泪盈眶——写在广西137名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出发之际》1月28日在第一辑首发至今,已在“学习强国”总平台、人民网广西频道、“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中国诗歌网、《广西日报》及其数字版、《河池日报》及其客户端、《贵港日报》及其客户端、《右江日报》及其客户端、《左江日报》及其客户端等诸多媒体和平台刊发。

  该专辑还引起了旅居海外人士的关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以朦胧诗出名的名诗人、旅居巴西的琼柳女士阅读前六辑的所有作品后在岜莱诗人群里写到:“读了六辑诗作,认为这些诗是近段时期代表广西诗整体水平的,可与武汉诗人的诗对比阅览,取长补短。这些诗,表现手法纷呈,从直抒胸臆到白话的行云流水,意象的摘取及其细致的叙事与巧妙的排列等,感到广西诗歌并不弱。”她还列举了一些具体作品给予点评,这些作品包括第一辑的《你的壮举让我热泪盈眶》(牙韩彰)、《妈妈家天台上的那颗辣椒朝天红》(梁洪);第二辑的《翅与罩》(大雁)、《心的祈祷》(黄神彪);第三辑的《对话》(亚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彭洋);第四辑的《小雪去后》(朱山坡)、《记这个还不来的春天》(莫若);第五辑的《我从没见过我母亲这样生病》(天鸟)、《戴着口罩的春天》(琬琦)、《本能》(蓝敏妮);第六辑的《安静过程》(黄诗敬)、《一只鸟》(高作苦)、《疫情碎记》(夕夏)、《这个春天》(南妃子)等。相信凡是认真阅读这个专题诗歌作品的人,也会同样留下一些较深的印象。这个诗歌专题得以顺利推出,是芭莱诗人群以及全区广大诗人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的结果,是当代广西杂志社和广西民族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辛勤付出的结果,也是我们五个人,即石才夫,黄鹏,黄浩云,普缘阁,和我本人,大家齐心协力的共同结果。

  突然而来的疫情必将结束,但诗歌的未来不会终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的名句(现在时尚称为金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至今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岜莱诗歌群体因抗击疫情之事而起,正合此道。只是这个疫情之“事”并非好事,它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以后还是不要再出这样的“事”为好。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