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部署会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18-07-16 09:28   
石景山区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部署会(图1)

  7月12日,石景山区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部署会。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唯一推荐区,将在2018-2020年期间,举全区之力,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白雪华,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庞微,中共石景山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陈之常,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洪雁,副区长陈婷婷,区政协副主席刘建国,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区属相关单位、驻区文化企业、社会组织代表、各街道文化工作负责人等320人出席会议。

  副区长陈婷婷主持动员部署会,并对首都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总结,具体部署了国家示范区创建任务。区政府与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签订了工作责任书。区教委、五里坨街道就创建工作做表态发言。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白雪华对石景山区获得国家示范区创建资格表示祝贺,他提出石景山区创建工作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制度设计,找准自身短板,形成创建特色,提升服务效能,实现示范引领,切实提高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庞微对石景山区文化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提出在下一步创建工作中,石景山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创建标准,统筹协调推进,注重提升效能,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创建工作的市民知晓率。

  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陈之常对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文化局长期以来对石景山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并针对创建工作进行讲话,他指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示范区工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落实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的有力举措,是推动石景山区高端绿色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紧紧抓住冬奥组委入驻首钢、新总规实施的历史机遇,通过创建工作,为我区高端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发展工程,必须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要坚持目标导向,各单位要将100项具体指标任务落实到岗位、量化到阶段、分解到人头。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用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切实解决一批公共文化建设问题。强化顶层设计,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石景山模式”,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成果和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制度成果。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统筹、密切配合。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在全区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创建工作强大合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抓紧抓好,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责任工程,必须明确分工、严格考核。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层层压实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对落实创建指标达不到要求的部门和单位,要进行责任追究。

  自2017年以来,石景山区以创建国家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不断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1月,石景山区获得首批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资格。2018年4月,作为全市唯一推荐区,以东部地区第二名的成绩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示范区创建工作成为了地区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石景山区将如何建设这个国家级的示范区,创建工作又能给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在2018-2020年的创建期内,石景山区将投入7亿元资金用于创建工作,实现“两个贯彻始终”和“五个全面提升”,即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将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贯穿始终,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水平、全面提升石景山区文化形象。在创建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创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推出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

  构建覆盖全区、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涵盖区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中心、公益电影放映等功能,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的区文化中心工程项目,主体结构已完工,将在创建期内投入使用,成为地区新的文化地标。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将全部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全面实现社会化运营,社区文化室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56小时以上,空间面积和设备水平全面提升。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北京清明诗会”、“古城之春”艺术节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主题创新、内容丰富,“歌、舞、戏、诗、书、画—六聚石景山”系列文化活动每年将达到2000场次以上,文化艺术更加多样地走进百姓生活。流动图书车、电影放映车、流动演出车和科普大篷车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将精品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成为流动在石景山大街小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提供效能良好、科技融合的公共文化产品。每年更新印制的《石景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手册,把文化服务资讯送到群众身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石景山文化E站”、手机APP“石景山文E”,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传递最新的文化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上咨询、在线点播、在线培训、报名参与和评价反馈。“文轩云图”24小时智能书店,免费借阅,优惠购书,将在全区街道社区、商务楼宇、商场超市、学校公园等公共空间建设不少于50个书店网点,打造书香石景山。

  打造鲜明特色、时代气息的地区文化新形象。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着力打造八大处传统文化名片、模式口历史文化名片、永定河生态文化名片、首钢工业文化名片、八宝山红色文化名片、冬奥及创新文化名片六张“文化金名片”。郎园park良阅书房、全民畅读书吧、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北辛安城市记忆博物馆等一批特色文化基地纳入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形成政府+社会、标准文化设施+特色文化基地的公共文化网络。大力开展西山永定河系列宣传文化活动,讲好“石景山故事”,进一步提升地区文化形象和影响力。(姜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