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武穴,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处,北枕大别山,南临长江,辖12个镇、办事处,300个行政村、41个社区,版图面积1246平方公里,人口83万,为黄冈市代管县级市。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武穴市不断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责任,全面兴起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热潮。

文化资源:丰富厚重
自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立永宁县治以来,武穴有1440年建置史。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唐玄宗亲自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1987年,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千百年来,勤劳睿智的武穴人民,在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留下了炫丽多姿的精神财富。
佛教文化享誉世界。早在唐宋时期,武穴地区庙宇林立,佛教兴盛,有“千佛之国”之称。这里是禅宗文化发祥地,诞生了禅宗四祖司马道信,以其“禅”“农”并重思想,开创中国佛教禅宗之先河。
港埠文化负有盛名。武穴港地处长江北岸,是长江中游的深水良港,开港于16世纪,民国中期成为长江七大商埠之一,素有“入楚第一港”“鄂东门户”和“小汉口”的美誉。
戏曲文化风韵独特。多元艺术文化形式并存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戏曲码头”,传承久远的剧种有文曲戏、黄梅戏、采茶戏、京剧、汉剧等。文曲戏源于武穴和黄梅交界的太白湖区,和黄梅戏是同宗同源的姊妹戏曲,至今有470多年历史,2009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武术文化传播四海。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创立的岳家拳发源于河南汤阴,发展传承于武穴,武穴市因此成为名扬四海的武术之乡。2008年,武穴岳家拳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张业金为代表的岳家拳传承人将岳家拳文化传播至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匠文化历史悠久。武穴历来舟车不绝,商贾云集,理发师的剃刀、篾匠的篾刀、缝纫师的剪刀闻名于世,“武穴三把刀”之一的篾刀技艺“章水泉竹艺”,1915年荣获首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2009年被列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设施:覆盖城乡
2017年5月18日,投资近2亿元,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包括武穴市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在内的武穴市文化中心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
当晚,武穴大剧院举行首场演出,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上演新创剧目《嬉蛙》,明快流畅、刚毅且不乏柔美的声调,令观众倍感亲切,波澜曲折的剧情,引人泪下。参加黄冈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场会的60多名代表和1000多名武穴各界戏迷,成为首批幸运观众。
武穴大剧院开业运营,改写了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这一全国稀有剧种唯一专业院团的发展历史。
在武穴市文化中心示范效应带动下,各镇、处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梅川镇是武穴市第一大镇,是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湖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国文明村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和“入万户、洁万家、惠万民”活动,梅川镇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广场,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村级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各种文化设施遍地开花。
花桥镇是武穴市唯一国家级文物郑公塔的保护单位、文曲戏发源地和岳家拳传承之乡。该镇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镇区兴建3个文化广场,其中人民广场占地3万多平方米,投资近1000万元,设有篮球场、运动场、舞蹈广场、儿童游乐园,配置有各种健身器材——文化的阳光,照进全镇每一扇门窗。
如今的武穴大地,12个镇、处文化站,已有10个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部)创建标准,建成村级文化中心311个、文化广场338个,一个市区10分钟文化圈、农村30分钟文化圈触手可及。

文化生活:健康向上
金秋十月,大地飞歌。
10月17日至18日,武穴市第五届“广药杯·农民文化艺术节暨10·17扶贫日民间文艺展演”在大金镇张榜社区隆重举行。
全市12个镇、处精心选送的,包括文曲戏、湖北慢板、采莲船、武术绝活、龙船调、打莲湘、武穴号子在内的60多个本土文艺节目精彩上演。武穴市委书记郝胜勇等市“四大家”领导出席观看。
现场还开展了扶贫表彰、扶贫政策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知识宣传、特色农产品展销、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展示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现了武穴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展示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武穴城乡文化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武穴市以遍布城乡的文化设施为依托,以重大节庆为节点,以打造“一镇一品”为重点,坚持“文化牵头、企业承办、相关单位参与、城乡居民同乐”,让广大群众从观席众走上舞台,从配角成为主角。
7月6日至8日,2018武穴市第九届广场舞大赛暨首届舞蹈大赛,得到了武穴市城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星际时代·澜山名著”独家冠名赞助,吸引了各镇、处400多支代表队近万名舞蹈爱好者参赛。
武穴以创建舞蹈之乡为载体,常年举办广场舞培训及展演,广场舞精品不断涌现。武穴办事处二里半村舞蹈队的《浪子踢球》《乐儿嗬》先后夺得湖北省第一届、第二届广场舞展演行政村组第一名和乡镇组一等奖,梅川镇舞蹈队的《桔子红了》获得全国第四届感动中国“群文杯”舞蹈大赛银靴奖。
4月22日,武穴女子读书会在武穴师范图书馆举办“人间四月天,最美是书香”朗诵比赛。柔美的音乐,经典的诗词、散文和原创作品,让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
6月30日,女子读书会在武穴市龙潭茶舍举行庆祝成立4周年茶话会,一群爱好文学的女子品茗聊天,分享读书心得,畅谈写作体会。
全民阅读,氤氲书香。4年来,武穴女子读书会发展会员200多名,组织读书活动30多场,通过开展作品研讨、文学讲座、国学研习、诗歌朗诵和文学采风,一批文艺女青年脱颖而出,多部作品获全国网络文学奖、林非文学奖、“散文世界杯”奖,1部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原创小说排行榜。

文化示范:全面推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武穴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场会后,各县市区大力推广武穴坚持标准化引领、全域化推进、品质化打造、多元化投入的成功经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上半年,我市成功取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武穴市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大会,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新桥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武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8一2020年)》《武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任务清单》,签订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责任书。
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武穴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出台《关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以奖代补”办法》,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村级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和农村文艺团队建设,补贴全市48个业余剧团,每个镇、处文化站配备2名 “以钱养事”公益性岗位,对选拔到武穴师范学习传承文曲戏的40名学员解决财政供给编制,同时在全社会开展“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主题助文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港城武穴激情澎湃、风帆正劲!(李青松 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