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矶头的沉思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3-10-19 10:23   

文/李青松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此时此刻,我又站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刘联军以不足5万兵力击破曹操号称83万之众,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面对江山如画的美景和赤壁大战故地吟诵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黄州赤壁矶头。

 赤壁矶头的沉思(图1)

黄州赤壁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是集文物保护、山水观光、人文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黄州赤壁的一文一武,成就了名邦黄州的文化概念。作为一个地道的黄冈人,暇时,逛赤壁,谒苏公,观碑阁,览二赋,“履巉岩”,“踞虎豹”,“登虬龙”,感受“赤壁之游乐”,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每次走进东坡赤壁,既能保持砰然心动,又屡有新的体验和思绪,就连自己也不得不惊叹了!

黄州赤壁的魅力,不但在于它既是武功圣地和文学殿堂,还在于它有一个“疑云”。

黄州赤壁最早记载于西汉著名词赋家枚乘的《七发》,原名赤岸、赤壁,俗名赤鼻山,因其山色赭赤,屹立如壁,矶头断岸临江、状若悬鼻得名。后因气势恢宏的三国鏖兵,苏轼谪居黄州创作一词二赋和“天下第三行书”造就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又一座高峰,使其声名远播,无数文人用诗、词、文、赋、书、画讴歌、赞美文武合璧的黄州赤壁。

晋代以前,黄州赤壁是妥妥的三国周郎赤壁。赤壁之战亲历者、随曹操参加过赤壁大战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东吴大将陆逊之孙陆机,西晋史学家陈寿,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等人,在《英雄记》《辨亡论》《三国志》《搜神记》《哀江南赋》等著述中都有黄州赤壁为周瑜破曹处的记载,且从战役冠名,三军驻地,行军路线,败走路线,战地条件看,也与黄州一带的地名、地形、地貌高度吻合。东晋末年,龙骧将军蒯恩在赤壁山南面建了一座纪念三国赤壁之战的横江馆,成为黄州赤壁第一个有记载的建筑物。

古人开始都认为黄州赤壁即是三国赤壁,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自南北朝以后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州赤壁笼上一层“疑云”,成了一个“是非之地”。

赤壁“疑云”的缘由是湖北有汉川、汉阳、武昌、蒲圻和黄州五个赤壁,当年的大战到底发生在哪里,史书语焉不详。经过历代史学家的考证,首先排除了远离长江的汉川和汉阳两个赤壁,而剩下的三个赤壁中,尤以黄州、蒲圻二说为甚。后来,许多学者认定蒲圻赤壁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发生地,黄州赤壁则是苏东坡借景抒怀、凭吊三国古战场的地方,1998年蒲圻市遂更名为赤壁市。

 赤壁矶头的沉思(图2)

三国赤壁之战真的发生在蒲圻吗?支持此说的依据主要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政治家、史学家杜佑的《通典》和近几十年在蒲圻赤壁附近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杜佑是杜牧祖父,这位传奇的六朝元老,三朝宰相,用了36年写下一部《通典》,关于赤壁大战的发生地的观点却不被孙辈杜牧接受。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期间写下《赤壁》等四首优美的诗篇,都指定黄州赤壁为孙刘战地,与他爷爷大唱“反调”,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唐代,支持黄州赤壁是三国赤壁的,在杜牧之前还有大诗人李白,他在《赤壁歌送别》中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宋代以后,苏东坡“二赋一词”的影响盖过周郎,元代文学家陆文圭在黄州写有一首《赤壁图》:“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欲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称赞黄州赤壁文辞武功交相辉映。

苦难与辉煌的黄州赤壁,不仅有“疑云”,还是一个多灾多难之地。

为纪念“公瑾子瞻二龙”,唐宋时期,黄州赤壁修建了月波楼、竹楼、涵晖楼、栖霞楼等四大名楼,被南宋战火化为灰烬。元代,黄州赤壁重修竹楼等建筑,又毁于元末兵火。明代,黄州赤壁重修四大名楼,并新建了十多座楼台亭阁,然而好景不长,明末再次被毁。清康熙初年,有“天下廉吏第一”之称的黄州知府于成龙重修黄州赤壁,三十年后,黄州知府郭朝祚扩建黄州赤壁,由于他景仰苏东坡,始将“东坡”二字冠于“赤壁”之上,并撰书了本文开篇的那副门联。从此,黄州赤壁也就有了一个除本名之外、人见人爱的衍生名----东坡赤壁。

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黄州发生五次大战,黄州赤壁之上的建筑群第四次全部被毁。战火停息后,同治七年(1868年),黄冈巨富刘维桢捐巨资重修黄州赤壁,依郭朝祚旧例,增其旧制,这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东坡赤壁”。

 赤壁矶头的沉思(图3)

黄州赤壁是不是三国赤壁,历史上不乏此类的千年悬案。平心而论,认定赤壁大战发生在黄州,以史书和文学作品记载居多,尤其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巨大,家喻户晓。而蒲圻出土的文物更多,似乎也很有说服力。198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有一集叫《从武赤壁到文赤壁》,解说词这样写道:“蒲圻赤壁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叫作武赤壁。黄州赤壁出名却是因为苏东坡的《赤壁赋》,或者叫作东坡赤壁” ,两个赤壁才有“文”“武”之分。《话说长江》虽然否定了黄州赤壁为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因苏东坡的缘故,“文赤壁”的名声反到超过了“武赤壁”。

赤壁之战战地之争,也许在学术界不会消停,还会长期争论下去。这些年来,就蒲圻更名赤壁,不少人扼腕叹息,甚至怒目以怼,愤愤不平。其实,争论下去与蒲圻更名没有关系,更名不等于不争论,争论不等于要复名,这纯粹是学术问题。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争论只有赢家,没有输家,既可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找到历史的真相,也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引发更多人的探究兴趣,还可以相互借鉴,做好各自的工作,共同叫响“赤壁”文化品牌,对发展文化旅游或许还是一件好事。

一阵清风把我从遥远的赤壁“疑云” 中拉了回来。“依然赤壁在黄州,古有人游,今有人游。茫然万顷放扁舟,人在中流,月在中流。髯苏二赋自千秋,佳境长留,佳句长留。何须箫管听啁啾,诗可相酬,酒可相酬。”游人如织的东坡赤壁,不正如清末诗人、黄梅县令张维屏笔下的这首《一剪梅》词所言吗?

“赤壁之游乐乎?”(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龙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