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家学者研讨长篇小说《花甲之年》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作者:宾阳    发布时间:2024-05-21 16:31   

5月18日,由广西民族出版社主办的黄佩华长篇小说《花甲之年》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黄凤显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爱中教授等近20位广西区内文学评论界知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广西专家学者研讨长篇小说《花甲之年》(图1)

  《花甲之年》是一部反映老年人夕阳生活的长篇小说,讲述了某高校干部马达华提前退休后的一系列境遇。爱好广泛的“万金油”型干部主人公,人老心不老的岳父,闲居乡间的两任马帮帮主,刻薄的妻子和“啃老族”儿子,重病缠身的兄长和奇葩文友,繁杂交织的家族及社会关系……多重的困扰与沉重的生存压力,使得马达华难以洒脱地生活。原本以为退休后能够安享晚年的他,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重新受聘走向再就业的生活。马达华在退休后遇到的困扰与困境、乡愁与忧思,观照、透视着时代的灵魂,是复杂人性的老年化表达。作者让人物回归现实、回到乡野,在场景置换的过程中,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人生颠倒,并最终完成了个人目标的重新锚定。

  黄凤显认为,《花甲之年》题材重要、叙述真实,深刻老年社会的人性与现实,是目前国内少有的、正面写退休生活的长篇小说,人物典型、故事接地气,让读者倍感亲切。

广西专家学者研讨长篇小说《花甲之年》(图2)

  在创作上,作家牙韩彰表示,《花甲之年》的写作手法毫无虚浮讨巧之处,故事的生成、走向、结局和层次结构的自然圆融,语言文字的成熟老道,平实安静却又起伏曲折的叙述技法,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水准和高度。广西民族出版社社长石朝雄谈到,《花甲之年》兼具时代价值、人性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在老龄化问题逐渐加深的时代大背景下,以主人公马达华的家族为切入点,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与现实相互映射的小说人物,写作情绪稳定,冷静客观地看待老龄化问题。广西民族报社社长韦秀观则认为,小说中主人公肉体和精神原乡的回归,加上作者区域独特的民族情怀、娴熟的说故事本领和高超的叙述功力,构成了作品的艺术玄境和哲学之光。

  陈爱中从百年新文学的角度谈到,《花甲之年》的写作选材敏锐,小说题材具有预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富足,当前老年人的问题日益显现,文学也应该去关注、去创作这方面的内容。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丘文桥认为,这部小说叙述的结构、内在情节故事的逻辑性,符合阅读的舒适性;小说的语言朴实,却又有行云流水般的畅快;小说通过马达华这个人物写出了人性和普世哲学意识,让读者可以在小说中找见理性、精神开化的自己。

  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梁汉昌从民族和历史学角度对《花甲之年》做了分析。他认为,《花甲之年》是桂西北壮民族的一个风俗画卷,在文学语言上面具有准确性和史料价值。同时,小说突出了对城乡二重性的人物的刻画,在传统乡土与现代文明的切换中,以平实之处见大社会。

广西专家学者研讨长篇小说《花甲之年》(图3)

  广西文联副主席石才夫表示,创作文学、创作艺术的生命没有止境,艺术探索的道路也没有止境,《花甲之年》在广西当代文学史中、在作者个人的创作历程中都具有独特地位。作为一个花甲之年的作者,写花甲之年的故事,这是文学创作者们的榜样。广西文学桂军已经迎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希望广西的作家们多创作,多出好作品,共同推动广西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花甲之年》作者黄佩华就小说创作和当下广西文学发展进行了分享。他表示今年是民族文学大年,广西要不断营造出持续创作、扩大推介的氛围。自己的创作很多以真实经历为蓝本,选择了生老病死这些人生必经的内容题材,这样的创作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宾阳)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