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清泉照见万千世界——读又见散文集《大地之眼》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4-06-02 10:50   

宾阳

作家又见新近推出的散文集《大地之眼》,是一部写“泉”的主题性作品。书中的三十六篇散文,讲述了三十六眼泉的故事。这些泉,各自不同地域、规模、环境和个性,作家探访的时间、心境也不一样,呈现给读者的泉千姿百态,多姿多彩。更有意思的是,这本散文集写泉只是一个由头,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幌子,作者真正写的是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家国情怀和哲学思考,文学与文化、科普与生活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可读性很强。或许正因为这一点,书名并没有用“泉”字。当然,用“大地之眼”是诗歌语言,具有隐喻的效果,能够创造一种辽阔、夸张、拟人的文学美,可以让人的想象自由飞翔。

一眼清泉照见万千世界——读又见散文集《大地之眼》(图1)


确实,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可以讲述故事、展开议论、抒发感情,也可以天马行空随性写作,敞开自己的心路历程。鲁迅曾说,散文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肖云儒提出“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散文主题集中。新世纪以来,散文的非虚构写作成为主流。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生命。铁凝在《散文里没有规矩》中谈到,写散文不要太像散文,不要范式化,要创新。红孩在散文理论上又有新的拓展,他认为,小说是我说的世界,散文是说我的世界。

从文本来看,上述观点,《大地之眼》兼而有之,行文自由恣肆,致力于挣脱俗套,寻求内容和形式新的表达。全书写了三十六眼清泉,有温的、冷的、冰的,有山中的、村边的、闹市的,有涌泉成河的、遗世独立的、干枯无影的,有声名远播的、默默无闻的、牵肠挂肚的,各种各样,气象万千。这些泉,大部分栖身于八桂大地的城市乡村、高山大川或田园荒野,也有一些在知名景区里随遇而安,却被八方游客慧眼识泉,顶礼膜拜。书名的“眼”取泉的量词。在南方,泉是用“眼”来计量的。比如,某个地方有一眼泉、几眼泉。泉就像眼睛,给人清澈、纯净、透亮、湿润和灵动的审美体验。

尽管写了那么多泉,但千泉千样,难能可贵。其中原因就是跳出泉写泉,拓展取材空间,以泉为原点,辐射出去,写历史、人物、文化、生态、哲学、情感,说“我的世界”。如此,文本在文学、历史、文化、科普、民族和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价值得到丰富,可读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得到提升。

可以说,这是一次众泉荟萃的雅集。“泉水从潭底的石缝间悠悠涌出,水面隐隐泛起一圈圈的漩涡。”(《兰阳泉涌》)“宛若一块通体透明的碧玉,静静地安放在仙境里,令人怦然心动,悠然神往。”(《河流奔腾不息》)“从山底下的溶洞深处奔流出来,一年四季,永不干涸,人称‘丹泉’。”(《丹心玉泉》)“与其他泉水不同的是,寿珍泉水盛放在瓶子里,一年也不会变质。”(《不老寿珍泉》)《大地之眼》写泉,或写形态,或写品格,或写功用,或写成因,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往往,一个篇章里,直接写泉的不过一、二百字,占比不到百分之五。但这些文字很美,准确贴切,深刻个性,把一眼眼活灵活现、天然清爽的泉水送到读者面前。这些泉水仿若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相互贯通,串珠成链,让人无比享受,欲罢不能。

一眼清泉照见万千世界——读又见散文集《大地之眼》(图2)

这是一堂壮美广西的人文历史课。“在中国乃至东亚战争史上,广西兵自古有‘兵如狼,将如虎,中国第一雄军’之称,秉承‘其兵可死不可败’的坚强意志,气势如虹,屡建奇功。”(《兰阳泉涌》)“元泰定元年(1324年),邕州路改名南宁路,有‘南疆安宁’之意,此为南宁得名之始。到董传策被贬南宁时,南宁之名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董泉记》)“‘冰井泉香’的核心要素是‘冰井’,是唐朝诗人元结发现的一口古泉井。”(《冰井泉香》)“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句町首领亡波协助汉王朝平定姑缯、叶榆的反叛有功,被封为‘句町王’,从此享受国县并置的待遇。”(《驮娘江句町记》)《大地之眼》中的历史,一是与主线“泉”关联,一是具有地方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比如,狼兵、南宁、冰井、句町,无不如此。在写法上,注重故事性和接近性,搭建历史和现代的桥梁,通过历史人文的当代表达,融入现代大众生活和审美,实现当代价值。

这是一趟别样的民族风情体验。“武鸣的田间地头,山山野野,壮家人三三两两,时常相亲相聚,唱对应答,形成独特的山歌文化。”(《灵水记》)广西是壮乡,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歌圩历史悠久,被誉为“一个民歌眷恋的地方”。壮族歌仙刘三姐声名远播,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刘三姐》风靡大江南北,刘三姐也因此成为中国特别是广西的一个文化符号。武鸣就是广西壮族歌圩、山歌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灵水记》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武鸣当地山歌文化融入生活、融入骨髓的人文生态,具有民族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现实意义。“壮族、瑶族同胞认为,上天安排给父母一生的‘粮食’是有限度的,当吃完这些‘粮食’时,生命也快走到尽头了,为此父母上了一定的年纪要安排补粮,由子女做主,向神灵祈福添寿。”(《不老寿珍泉》)补粮是巴马壮、瑶民族一种孝文化的仪式。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当地人认为,除了绝好的空气、阳光、水和地磁之外,敬老、爱老的文化也是长寿的一个原因。《不老寿珍泉》详尽地介绍了巴马补粮文化,从起源到传承,从仪式到日常,从实践到理论,层层递进,倡导仁孝,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八桂大地民族文化之美。

这是一段野气横生的自然科普之旅。“因为地下泉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所以潭水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水位,不易溢满而出。”(《罗波潭访记》)“九万大山是桂北森林原始自然状态的缩影,拥有广西45%的高等植物,物种资源仅次于西双版纳,是我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宜北泉潭记》)“金裳凤蝶是中国蝶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所以也有‘帝王蝶’之称。”(《蝴蝶泉记》)“当泉口有响声时,声音传入洞内,产生一系列物理声学作用,洞内水体水面承受一定声压,诱发引起虹吸作用,从而使泉水向外涌出。”(《高山流水》)广西是地理奇观、物种资源和风景名胜富集省区,天赋异禀。比如喀斯特地貌里的天坑、地下河、天眼、溶洞、天生桥;大苗山、大瑶山、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六万大山等山脉里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桂林山水、北部湾海滨、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等,尽展南国殿堂级的自然传奇。《大地之眼》里的科普,既提供科学信息,也讲解科学道理,把科学常识融入文学叙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在情感的抒发上,《大地之眼》洋溢着一种深刻真切的家国情怀。比如,“回望澄江源泉,来路曲折迂回,大山深处各族同胞奋斗的身影仍历历在目,我又仿佛看见了一条通向光明的康庄大道。”(《河流奔腾不息》)“在清澈湛蓝的天空下,那荡漾如碧波般的泉流,那刻满时光岁月的浑圆石子,那潺潺溪流环绕着的边关村落,那层叠起伏、丛林苍翠的群山,风景是多么壮观啊!”(《仙谷圣泉走笔》)“犀牛泉一股股清流,流出的是千年铜鼓的和鸣,是百年大党的颂歌,是世间绝美的音响。”(《高山流水》)家乡人是那么好,家乡景是那么美,家乡事业是那么灿烂,让人思念、眷恋和牵挂。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大地之眼》里的文字张扬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情感饱满,笔调昂扬,读之感人心脾,催人奋进。

一眼清泉照见万千世界——读又见散文集《大地之眼》(图3)

此外,《大地之眼》诸多篇章的哲学思考让人眼睛一亮,印象深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火能烤栗亦能毁栗,火中取栗不成则伤。”(《灵水记》)“水起无形,却长存天地间;留之无影,却能聚成大江大河,掀起万丈波澜。”(《灵湖松籁》)“事物之于人之利弊,不在乎形体大小,也不在乎处于显眼或边鄙之地。”(《卡叔怪泉记》)不少篇章里的文字,直接或间接地映照出作家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这些思考和感悟升华了散文的主题,也强化了散文的思想之美。人之所以为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思想。思想是文学艺术的灵魂,有思想的文字更美。在这一点上,《大地之眼》颇下功夫。

慧眼识泉不易,由泉及史、及事、及人,亦不易。又见偏偏知难而进,独辟蹊径创作《大地之眼》,用一眼清泉照见万千世界,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科学的探索。(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