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国家京剧院的封杰来到北大纵横读书会,为读者奉献了一场京剧公益讲座。
四月人间,春暖天艳。北大纵横读书会的“书香浓郁”氛围,吸引着无数阅读者,644期读书会,每一位作者都期待着与读者见面,每一位读者都期盼着跟作者“面对面”聆听他们创作的过程与心得。封杰研究京剧学多年,跟随着无数京剧艺术家、理论家请教,与他们“心与心”相连,静心听从艺术历程和艺术感悟,并精心将他们的宝贵经验书写成文,流传后世。《京剧名宿访谈》《京剧杰英谈》《封杰京剧文集》一本本京剧专业书籍,内涵了巨大的知识含量。
本期讲座,封杰详细地讲述了京剧逐渐形成的过程,首次谈出了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庆寿只是一个“高规格”的历史事件,它并不能代表着京剧形成的源头。而元杂剧的流传对京剧的影响又有着深刻的意义,其京剧中的古音留存也不是湖北籍艺人来京师的作用。从元代的周德清《中原音韵》介绍到明末清初的樊腾凤《五方元音》,涉及到了多处京剧中的用字。从旧式科班的传统学艺模式讲述到新型的教育体系,使京剧的“科学性”得到完美的解析。从京剧唱词中的修补列举了前辈对文化的重视,如李和曾在《碰碑》中将“寻一个避风所再做计较”改为“待等那援兵到再把贼削”,凸显了杨继业的英雄气概。王玉敏把《遇皇后》中的“所为哪条”改为“哄骗当朝”,澄清了李皇后对冤情的明了。从冯耿光、罗瘿公、齐如山说到翁偶虹、张古愚、刘乃崇、蒋健兰再介绍到常立胜、王家熙等,作为“中国式”的京剧评论如今亟待继承,封杰作为承传者对当今京剧评论采取西式写作方法表示堪忧。
大家对封杰十多年来勤于笔耕给予赞扬,对聆听到的京剧“正史”铭记在心。北大纵横创始人王璞全程参与了这场京剧公益讲座,道:“首先,我觉得封杰是一个京剧知识很深的学者,听了他的讲座使我对京剧有了全新的认知。再者,我看了封杰的专著《京剧名宿访谈》这套书,使我感到他采取的是‘一人一事’的写作风格,但他记录的是京剧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说是一部京剧史。”
最后,封杰说道:“我这场京剧公益讲座,是北大纵横读书会京剧领域的‘打炮戏’,希望有更多的京剧类作者来到这里参加‘面对面’与读者交流,使京剧文化深入专业人士和戏迷观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