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雷家坡村村民张西海嫁女时,不要彩礼,还给女儿陪了个特殊嫁妆——一块家风家训牌匾。婚礼上,新婚小夫妻签下了“德孝承诺书”,张西海当众宣读了“嫁妆”内容,并叮嘱女儿“婚后一定要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勤俭持家,不能给咱家丢脸,更不能给‘全国文明村’丢脸!”张西海为女儿陪送德孝“嫁妆”的新鲜事,很快在十里八乡传开,许多家庭竞相仿效。
这一特殊婚礼,正是盐湖区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文化人,塑形铸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一个缩影。
文化传承:人人争当好人
雷家坡村党支部组织的“德孝大讲堂”很有特色:第一项议程,儿子媳妇面对父母公婆大声叫三次“爸”和“妈”;第二项议程,和父母公婆拥抱三分钟,目的是让子女从中体会小时候父母是怎样日日夜夜将自己抱在怀里的;第三项议程,儿子女儿和媳妇女婿给父母公婆洗一次脚,回忆和感受一下小时候父母是怎样一把屎一把尿将自己拉扯大的……三项议程结束,室内室外常常哭成了一片。
“不比钱多比孝顺,不比家业比家风”。雷家坡村通过“好媳妇、好家庭评选”“德孝婚礼成人礼”“树家风传家训”等文化活动,让孝敬父母成为子女们“不能等、等不得”的自觉行动。盐湖区先后表彰“十大孝顺媳妇”“百佳孝顺媳妇”770名,雷家坡村的媳妇和嫁出去的姑娘就占到10多名,带动了村风民风持续好转。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上访告状,没有一起违法违纪,全体村民把满满的正能量带到了社会各个角落。为此,村党支部被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雷家坡村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镇”。
近年来,盐湖区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忠诚担当”、“德政孝行”为切入点,以遍布城乡的150多个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志愿服务队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六位一体”文化苑为阵地,以先进典型评选表彰、移风易俗德孝礼、家风家训传承和开展守法诚信活动等为载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全社会激发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该区共涌现出了140位道德模范,其中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7人荣获山西省道德模范,并涌现出国家级文明单位6个、省级文明单位22个。

文明“过事”:日子越来越美
“埋我婆婆,七算八算下来,家里最少省了10000多块,还不算5个大姑子、小姑子每人少请一班锣鼓队节余的钱……”8月8日,盐湖区大渠办事处南孙坞村二组居民王麦玲给婆婆姚玉当老人安葬时,响应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号召,总共只摆席47桌,比原计划少了23桌;锣鼓只请了1班,比传统习俗少请了5班;同时,每桌饭菜的数量、标准和烟酒也都按照新要求执行,花费减少了一大半。
盐湖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村人口近40万。古老的农耕文明造就了盐湖儿女勤劳、质朴的品格,同时也形成了人们在面对红白喜事时好面子、爱攀比的习俗。今年5月,盐湖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遵循群众意愿为基础,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余事宜不提倡办”为标准,以“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为手段,以党风促进民风、以民风影响党风,从规范红白理事会入手,破除陈规陋俗,推动移风易俗,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区累计成立红白理事会426个,红白理事会机构、章程覆盖率100%;累计规范白事121起、红事78起,遏制拟大操大办的满月宴50起、12岁22起,减少“设摊”2464桌,节省“办事”开支89.45万元,减少群众“人情”费用150余万元。“礼钱少了,负担轻了,心里畅快了!日子越来越美了!”广大群众纷纷“点赞”。
“以德为本,以义当先,崇德扬善,和睦乡邻。”这是陶村镇大村村民李安康家大门上悬挂的家训。同李安康一样,现在盐湖区好多农村,家家户户大门上都挂起了家风家训牌,自觉传承好家风、共建好家庭已日益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今年5月起,盐湖区在全区314个村建立了村规民约,并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新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民调理事会等七个村民自治组织,将村民自治与德治、法治有机结合,激发了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如今,走进盐湖区的农村、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项项党员干部的“公开承诺”事项,一面面铺满居民笑脸的笑脸墙,一个个欢歌飞扬、舞姿曼妙的文化广场,一座座集道德宣讲、村民议事、家风家训传承、办理红白事宜、文化娱乐、村史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大礼堂,共同组成了盐湖大地上一道道最亮丽的风景!村村文明和谐,处处新风扑面,随着“最美乡村”、“最美社区”、“最美家庭”等先进模范的不断涌现,全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越级上访事件大幅减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文化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一手青山绿水,一手大元宝,一看就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口袋书通俗易懂,咱老百姓爱看。”盐湖区东郭村广场上,几个刚晨练完的老人,边翻看《党的十九大精神图本》口袋书,边听着创作者刘海水介绍。
刘海水是东郭村一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干部,也是一个远近驰名的新乡贤。退休12年来,他先后创作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图本》《德孝漫画进万家》《全面从严治党手册》等漫画“口袋书”10余种,直接、间接读者达50多万人。
像刘海水一样,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盐湖区的农村、社区,坚持“农民编、农民演、农民看”,如解州村的现代眉户戏《打碗记》、雷家坡村的快板《夸夸咱们的好媳妇》、五曹村的干板腔《贴心的老年灶》等许多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在农村广受追捧,已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的“保留剧目”。
为了打通“党的声音”进入农村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走进千家万户,盐湖区委组织力量创作了好看易懂、方便携带的口袋书,组织377名基层理论宣讲员、148支基层文艺宣传队活跃在农村、社区,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随时随地进行理论宣讲和文艺宣传,增添了“泥土”气息,让群众听得懂、易接受、能落实。
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是关公故里,区里以培育“忠诚、干净、担当”为重点,在此打造关公文化教育基地;龙居镇西张耿村农民技术夜校曾受到毛泽东主席题词肯定,区里就着眼于提升素质、提升技术,将其打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上王乡牛庄村曾是稷麓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区里就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目的,整合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盐湖区委书记王吉敏说。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该区注重发挥新乡贤、基层宣讲员、群众文艺团体等乡土人才的骨干作用,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等特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文化提振精神,靠文化塑形铸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凝聚起全社会崇德向善、共谋发展的强大力量。(郭志清 乔靖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