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第五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在桂林市举行。论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民族大学和桂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承办。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与创新发展”。来自中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会议,泰国、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等国13名学者线上参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致辞并宣布开幕。他充分肯定了第四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为桂林文化建设贡献的智力支持,强调了桂林在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交流上的纽带作用,表示未来桂林将加强发挥纽带作用,全方位凸显桂林的国际地位与文化价值。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朱东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朱东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五年来,以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为纽带,推动并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交往交流日益密切,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通过这个平等、开放、包容的平台,架设文化民心桥,品多元文化之美,打造文化交流新气象。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李珍刚在致辞表示,在中国与东盟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广西民族大学聚集人才与区位优势,为彼此之间的互通与友好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研究的高地和民族文化展示窗口。
嘉宾视频发言。
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作主旨发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马克林先生在贺词视频中为中国点赞。他说,“中国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改造的同时,还积极保护民族文化,使之不被摧毁,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保存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刘培林研究员以视频方式作了《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主旨发言。他强调,中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将有可能在“十四五”末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随着中国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更高台阶,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也将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菲律宾雅典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杨真真教授以视频方式作了《菲律宾华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旨发言。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学院周大鸣教授,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教授分别作了《“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东盟民族文化互动与文化多元性》和《守望根脉: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广西实践”》主旨发言。
出席论坛的嘉宾合影。
在下午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的历史关联”“中国—东盟文化旅游的跨界融合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三个分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冬青博士表示,我们应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法路径为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活力和潜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中外学者线上线下各抒己见,共同交流思想、分享理念,用学术研究成果丰富文明传承,用学术交流凝聚思想共识,共同促进民心相通和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通过研讨,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的历史关联、中国—东盟文化旅游的跨界融合发展、中国—东盟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从而为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学术支持。(宾阳、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