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7日,第16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在义乌举办,文旅融合迈向更深更广。本届博览会以“共话百年 共同富裕 美好生活 美丽中国”为主题,设有主题馆、美丽中国馆、诗画浙江馆、创新设计馆等8个展馆,展位3100余个,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以上。同时,线上平台结合旅游推广活动,推介全国旅游线路、度假区、旅游商品,并设置互动引流活动,如直播专场、设共享直播间、共享主播、逛展直播等。
此次展会,金华馆组织各县(市、区)35家企业近百件优质文旅产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驻展厅,婺剧《金猴闹春》、沉浸式非遗剪纸体验、精品线路推介、婺式糕点制作等等互动展示让原本光影效果绝佳的金华馆更加大放异彩。
非遗+旅游,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我是被婺剧的声音吸引过来的,第一次完整的欣赏婺剧表演,没想到我的孩子看着美猴王都不肯走开。”来自苏州的一名参展商说,金华馆不仅向大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金华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通过婺剧演员生动的演出,把金华的文化根植在游客心中,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就是金华馆的独特魅力,有戏、有味、有艺。
作为义乌文旅博览会的常客,此次的“浙江之心·水墨金华”展厅面积662.5平方米,门口显眼的“金”字LOGO高度达1.8米。“金”字,代表金华带来的是金华的金名片、金字招牌。LOGO背后,是4艘小船,小船顺着“河流”通向带有金华特色建筑的主屏幕,言简意赅的体现了“一山一城一水”的推广理念。船上,摆放着来自金华半壁江山素食餐厅的婺式糕点,糕点上,带有金华的人文景观,体现出一座城市的腔调。餐厅负责人鲍继斌解释,城市的腔调就是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特殊的历史交汇点上,本届文旅博览会被赋予了非凡使命。2021年6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中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单独成章。《规划》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一幅文化产业发展蓝图已绘就,这与本届展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因此,本届博览会也突出了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在主题馆,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设置了红色旅游展区;在金华展厅,也有金华红色旅游资源的介绍。金华地处浙江之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革命年代,金华是战略要地,形成了独特、丰厚的红色文化。今年,金华打造出20条红色精品文旅线路,将红色景点与金华各地的党史故事、美景、美食融合,每一条都独具特色。
围绕着展厅的主舞台,来自金华各县(市、区)35家企业的陶瓷、核雕、护肤品、梨膏糖、豆腐皮等几十种代表金华特色的物产,展现金华风貌,打造“金华橱窗”。来自东阳吴宁蔡红光竹编工作室的竹编产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蔡红光将传统竹编与现代元素结合,制作出茶具、包包等产品。蔡红光表示,参展一方面能打开自己产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向同行多多学习。
主舞台左侧的一处书架上,放着《跟着游金华》系列丛书和金华旅游地图供人阅读。主舞台右侧,金华的非遗剪纸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詹东明被人围住,只见剪刀起,纸屑落,没几分钟,红纸上就出现了一幅“浙江之心 水墨金华”。詹东明说,博览会给了传统技艺一个展示的平台,“这两年,我们也在创新,将剪纸技艺与3D技术结合,让产品立体化、多元化”。细心的过往客商发现,詹东明背后的墙上挂着7幅剪纸作品,这组作品名叫《和美金华,希望新城》,均是金华的代表性景点。
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羊菊春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有利于旅游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旅游”,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文化+创新,文旅融合向更深更广迈进
被设计成金华极具标志性的景点的的婺式糕点,竹编技艺编织成时尚的腋下包,锡雕打造成的极简茶壶……这些都是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推陈出新的成果。新奇的体验吸引着客商们纷纷前来“打卡”和购买。一位领着孩子的妈妈说:“在朋友圈里看见朋友发了,感觉特别漂亮,所以就过来看看。”
文化加科技的创新展示,不仅利用科技手段丰富金华文旅的展示方式,更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关注金华文旅内涵。传承与创新,让文化在历史长河里源远流长;互动与共鸣,让文化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光芒。
在文旅深入融合的大背景下,推进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意提升是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关注的领域。此次博览会创新设计馆以“传承、赋能、重塑”为主题,展示国内各省(区市)的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文博文创产品等。在文创展区,还将展示各地优秀文创产品及创意进景区代表性实物。
见金华优美景色,见金华用心佳物,见金华幸福生活。此次博览会的举办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生命力,为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注入信心和力量。(唐旭昱 张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