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0-06-27 17:12   

  编者按:

  2020年6月16日下午2时,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美丽乡村研究所共同指导,梦想书坊主办的“首届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主题沙龙暨梦想书坊北齿空间启动仪式”北京朝阳区24H齿轮场文创园梦想书坊北齿园区空间正式拉开帷幕。受疫情影响,本场沙龙及启动仪式以线上网络直播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高校、社区、园区、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及校友近40余位代表莅临现场,围绕“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分享,沙龙开始前,“梦想书坊”在北京正式落地的第四个空间举行了空间启动揭牌仪式。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1)

(梦想书坊北齿空间外景)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民智、依靠民力,创建发动群众的机制,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积极组建参与自治组织,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广泛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社会按下了暂停键,人们被迫放慢了脚步,人们的活动半径缩小在社区,在疫情常态化存在下,社区不但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一个战略空间,更是成为城乡群众主要的文化消费与体验空间。

  疫情下的束足的人们反而对周边社区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更加关注社区生活的环境、氛围与质量。而社区生活的环境与质量,除了城市公共配套的完善之外,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社区各类文化消费空间的不断优化与拓展。疫情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社区文化空间的发展,形成社区更新和创意营造的内驱动力。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2)

(沙龙主题)

  本次沙龙以“共享·共生·共创”为主题,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卜希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陈文玲、定西北里社区书记刘红英、高井村党总支委员及经济合作社副社长庞文霞、首创经中城市更新平台副总经理叶圣伟、北京电子城北广数字新媒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时成、融创北京区域集团产城文旅事业部总经理王亮、北文时代(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雯汀、24H齿轮场文创园总经理李章松、筑福集团市场部陈亚斌、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兼博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晓宇等多位社区更新发展的学术专家与社区一线实践运营者。

  嘉宾们围绕城市更新、社会创新、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等方面共同探讨社区更新和创意营造,整合资源激活创造力,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和社区更新,推动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3)

(沙龙现场)

  6月中旬,在北京新冠疫情防控降级的间隙,梦想书坊北齿空间正式投入运营,启动仪式上,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卜希霆、定西北里社区书记刘红英、24H齿轮场文创园总经理李章松、”梦想书坊”空间主理人张玉彪等四位嘉宾共同为“梦想书坊”北齿空间揭牌。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4)

(揭牌嘉宾从左至右:张玉彪、卜希霆、刘红英、李章松)

  中国城市化更新让社会力量登上社区治理的舞台

  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晓宇以“如何整合社会力量运营社区公共空间”为题,分享了他和团队在运营博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感悟和体会。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5)

(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 李晓宇)

  李晓宇在沙龙演讲中指出:城市更新正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新的驱动,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正在发生着根本性转变,社会组织或社会企业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一年在亦庄博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营工作,已经构建出与社区居民、开发区产业、辖区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联动机制。更高效地完成部分政府公共服务以及提供更多的公益与便民服务。

  社区营造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同时积极创建社区的横向纽带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兼美丽乡村研究所副所长陈文玲老师提出:社区营造的核心理念是造“人”,即培养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社区意识及社会认同。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6)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 陈文玲)

  同时她为与会嘉宾分享了上个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帕特南教授在意大利对区域治理水平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发现:决定地方政府治理水平高低的因素不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竟然与当地合唱团的数量和足球俱乐部的数量有密切关系。

  帕特南教授还发现合唱团与预期寿命、幸福指数等其他因素呈现正相关关系。横向的社会网络,增强了彼此的信任。很多相关研究证明,和谐的社会关系可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最后陈文玲老师指出:上下形成合力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社区营造的主要方向和特点——既有来自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也有来自社会化力量的多主体参与,更需要营造社区居民强烈的归属感和良好的自治能力。

  公益引领、社会运营、创意驱动合力打造新型文化阅读微空间

  “梦想书坊”主理人张玉彪分享了以“构建复合型泛社区众创空间”为主题的梦想书坊运营经验。他分享了“梦想书坊”在社区实施的公共空间运营的实际案例。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7)

(“梦想书坊”空间主理人 张玉彪)

  通过以“公益活动引领,塑造社区文化品牌,创建社区文化品牌资产”为运营理念,系统引入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为主体的智库力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微空间的知识分享与文化传播。

  “梦想书坊”是以公益引领、社会运营、创意驱动为主要模式的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作为智库力量支持,并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实现了首个空间场景落地,以复合型文化阅读微空间营造为核心,通过“人、空间、内容”三位一体的场景空间及内容创意营造,构建复合型社区众创共同体。

  张玉彪在分享中指出,自2018年10月,“梦想书坊”首个线下空间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落地以来,经过一年左右的探索与推进,目前已经在亦庄博兴街道、顺义区石园街道、东城区角楼图书馆、东城区东四胡同博物馆等地挂牌运营,加上“梦想书坊”北齿空间,挂牌及运营的空间面积已近20000多平米。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8)

(梦想书坊北齿空间)

  疫情期间“梦想书坊”联合多方社会资源,搭建线上平台,连续3个月,开展了“社区公开课”、“社区宅运会”、“以毒攻毒,以益抗疫阅读季”等系列线上公益活动,涵盖非遗体验、读书会、创意沙龙、党建、运动健身、口才指导与提升、创意生活节等活动多达28个类型,引入以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承人为主的业内专家26人,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迄今为止线上累计服务10万余人。

  最后他总结:空间和内容作为主要两只抓手,必须是相辅相成:空间运营需要内容运营作为灵魂,内容运营需要优质的空间作为承载。

  负责“梦想书坊”市场合作版块运营的刘琛对“梦想书坊”北齿空间的服务内容进行具体补充剖析:“梦想书坊”北齿空间内会定期组织举办多种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公益服务和体验,同时协同打造朝阳城市书屋(齿轮场文创园017号);疫情下,周边社区和园区的居民将可以通过在小程序上预约后进店免费看书,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门口的图书馆。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9)

(“梦想书坊”市场合作版块运营负责人 刘琛)

  刘琛补充道,虽然疫情期间朝阳城市书屋还不能对外开放,但居民们仍可以在小程序上可以找到数字图书馆进行在线阅读。同时“品牌活动”和“文创产品”将在小程序上陆续上线,为周边社区和园区的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服务。

  “梦想书坊”作为美好生活的倡导者、践行者与传播者,让每个来“梦想书坊”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阅读的充实。

  “共享·共生·共创”首届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主题沙龙选择在社区和园区融合生长的北齿空间开展,也意味着北齿空间将成为“梦想书坊”在公益与市场融合场景中的积极探索,力求在两者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10)

(梦想书坊北齿空间内景)

  社区文化微空间创意营造——构建公共文化最後一公里,点亮社会关怀最暖一盏灯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梦想书坊”创始人兼指导老师卜希霆以“社区文化微空间的创意营造”为主题作沙龙总结分享。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11)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 卜希霆)

  卜希霆老师谈道,新加坡、中国苏州、北京亦庄博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等众多社区公共文化治理的运营实践经验,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承担的“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规划”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借鉴。

  卜希霆老师认为:今天我们的社区营造离不开街道、社区服务机构、社会力量、企业以及关注老旧小区、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的各类企业及机构的共同参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区不仅仅是城市人们居住生活的场域,它还将承载着人们关于城市美好生活的更多需求和梦想。

城市文化空间沙龙∣共享·共生·共创——社区更新与创意营造(图12)

(卜希霆老师正在做总结分享)

  卜希霆老师分享了墨西哥的社区阅读建筑、菲律宾的儿童学习中心、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英国七橡树万花筒社区、河北邯郸参与式社区设计工作坊和“梦想书坊”等多个案例,强调社区营造需要老百姓的参与,需要创新工作理念,更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社区治理的“共享、共生、共创”。而由各方力量携手打造“生活空间”“工作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将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与社区文化磁场。

  政策公约主导模式、社区自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协同共创文化空间模式三种运营模式通过公共生活、社区治理、文脉传承、大众参与、社会创新五大方面形成社区空间使命,最终形成强大的社区归属感。

  卜希霆老师提出营造社区文化微空间要抱有“五心”,即践行“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的文化初心;保持“把文化做暖,把商业做软,把心灵做远”的文化爱心;坚持“都市化的学习中心、多元化的文化体验、互动式的交流空间”的文化重心;营造“传统文化的新舞台、人文精神的新田园、都市文化的新空间、社区交往的新平台”的文化专心;建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的文化恒心。努力营造“创意赋能、文化共生、美好共享、梦想守望、社区共治”的文化微空间,承载“公共生活、社区治理、文脉传承、大众参与、社会创新”五大社区空间使命,打造城市社区的文化归属感、文化乡愁性与文化吸引力。

  卜希霆老师指出,在疫情常态化的趋势下,希望所有运营社区文化微空间的机构能够高度重视社区文化空间的服务需求、服务半径、服务细节、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调研与时时需求采集,打通线上线下的文化内容服务,重视大数据的运用,精准高效地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和服务。

  最后,卜希霆老师代表指导单位对与会嘉宾以及网友表示感谢。在疫情期间,“首届社区更新和创意营造主题沙龙”以小而美的形式如期顺利举办,未来将继续以小型沙龙、研讨会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继续开展,由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师资为主体的智库将通过亲身实践、广泛探讨,不断跟踪并总结国内外文化空间更新的经验、理论、实践工具与方法,与社会共同携手为我国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区文化空间营造出谋划策。“梦想书坊”空间也将与更多社区文化空间营造的机构与组织协同联动,结合社区、校区、园区、街区、景区、乡村等场域的不同特征,不断收集优秀文化空间创新案例,讲好文化空间创意营造故事,从而推动我国社区文化空间遍布城乡,成为百姓美好生活“共享、共生、共创”的美好家园。

  ◆文章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梦想书坊+

  ◆责编:郭任峰 龚雪莲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