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广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调查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作者:宾阳    发布时间:2023-03-24 11:31   

“广西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进一步缩小与其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迫在眉睫。”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呈现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但由于自然禀赋、经济条件、历史传统等原因,区域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仍存在诸多不均衡现象。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设施、资源、资金等差距仍然较大,经济不发达地区缺设施、缺人才、缺资源、缺资金的状况仍需改变。在广西,目前全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建设、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基层设施是短板

“在城市,按人口比例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在乡镇村屯,乡镇文化站、村屯文化服务中心场地偏小,硬件设施阵旧,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过竹表示,广西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亟待补齐短板。

以总人口超过700万人的桂东南某市为例,至2022年底,全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尚未配齐。其中某个市辖区总人口超过30万人,图书馆和文化馆均没有独立馆舍,文化馆实际使用的馆舍空间约500平方米。全市建有博物馆的县级行政区占比不到50%。在乡镇,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场所、设施设备不足,还存在被借用、挪用或多部门共用等问题。

就县级文化馆建设而言,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馆建设标准》,总人口超过30万人的县级行政区域应该建设中型文化馆,建设面积为4000至6000平方米。上述这个市辖区的文化馆与相关标准差距甚大。

据调查,至2021年底,广西是全国为数不多没有省级非遗展示馆的省区之一,22%的市县公共图书馆、27%的市县文化馆未达到最低的国家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陈旧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全区共有12个城区无公共图书馆、2个城区无文化馆。从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广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项指标在全国排位靠后,如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每万人群众文化机构建筑面积分别在全国排第24位、30位,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9%、49.7%,全面落后于其他4个自治区。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5788家,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广西备案博物馆数量110家,平均每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财力薄弱是主因

据业界人士分析,广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历史欠账和财力所限。2022年,广西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63万亿元,在全国各省区排名第19位,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4万亿元的江苏省苏州市接近。但苏州市总人口1284.8万人(2021年),广西全区总人口5047万人(2022年),后者是前者的4倍。苏州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广西全区则是237600平方公里,是苏州的27.4倍。

经济欠发达,财力薄弱,必然会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以2019年为例:

文化和旅游事业费支出,广西为25.14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43%,支出占比在全国排第21位。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支出,全国为76.07元。广西为50.79元,在全国排第25位。

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全国为121.4平方米,广西为95.4平方米,在全国排第22位。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全国为0.79册,广西为0.59册,在全国排第20位。

每万人群众文化机构建筑面积,全国为322.7平方米,广西为157.6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8%,在全国排第30位。群众文化业务活动经费,广西为4089万元,在全国排第26位。

博物馆实际房屋建筑面积,广西为21.07万平方米,在全国排第24位。每万人博物馆建筑面积,全国为162.3平方米,广西为42.5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2%,在全国排第31位。博物馆参观人次,广西为1994万人次,在全国排第22位。

从广西在全国排位来看,投入指标和设施建设水平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每万人博物馆建筑面积、群众文化业务活动经费、每万人群众文化机构建筑面积在全国排位较为靠后。

知难而进马蹄疾

在经济欠发达、可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近年来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料显示,十八大以来,广西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自治区本级共投入34.6亿元,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政策和工程。其中,2018年至2021年自治区财政投入7.56亿元,新建、改扩建了28个县级图书馆、28个文化馆、22个博物馆和1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一级,自治区本级财政2012年以来投入28.96亿元,建设了1291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区覆盖率达99.57%。

据统计,至2022年底,广西共有115个公共图书馆、124个文化馆、11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博物馆(纪念馆)、4个美术馆向社会免费开放。2019年,全区公共图书馆年流通2113万人次,在全国排第14位;全区文化馆(站)年服务2800万人次,在全国排第8位。综合分析设施基数相对较小的因素,广西这两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相对突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任务有:新建、改扩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剧院、广西少儿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规划期末基本实现自治区级公共文化服务重大基础设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推动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新建和改扩建,规划期末基本实现设区市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综合性博物馆。加强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改造,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县(市、区)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开展全区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和配套文化广场建设,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全部乡镇(街道)建有达标的综合文化站。

至今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已经完成,广西民族剧院建成开放,市县两级公共文化场馆和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稳步推进,一批新建或改扩建的场馆设施陆续投入使用。

按照规划,未来几年,广西将重点推进7个专项,包括公共文化设施达标提升工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项目等。

亟待多渠道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燕锋认为,广西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短板,早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缩小与其它民族自治地区的差距,对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她建议,“十四五”期间,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支持广西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项目建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完善自治区和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标准化建设;推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和乡镇文化广场建设。

在调查中,不少业界人士提出,呼吁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同时,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和文旅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财政支出比例上予以提高,在建设项目上予以倾斜,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合理平衡。地方文化学者提到一个现象,在广西,一些文旅部门的公众号,每年的推文有80%以上为景区做展示,有10%做旅游营销和非遗保护宣传,关注公共文化服务、艺术创作展演和文物遗产保护的不到10%。他们认为,虽然广西是旅游大区,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但重视文化建设既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也是为发展旅游打基础,是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的必修课。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能停留在纸上、文件里,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认为,这其中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保基本”“机会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各级政府、公共文化单位要提供渠道和平台,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创作、治理文化的权利。因此,和其他地区一样,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和文旅部门可以积极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出台充满烟火气的鼓励政策,释放民间资源活力,激活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调查手记: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南国边城——防城港市,又恢复了疫情前的热闹祥和。在中越边境线上的村落,当地边民说,战争年代,这些边境村在最前沿,为国家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如今,在和平年代,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防城港市,这些年不断创新发展,大力支持边境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到国门文化大院,再到国门文化带,逐步升级,边民们切实享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生活安定有序,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化自信得到明显增强,也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感恩祖国的关爱,边民们积极投入社会经济建设之中,主动推动民间文化交流,建设和谐边境,活跃边贸经济。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以文化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相辅相成的,加大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科学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八大以来,广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一些独特的创新经验,比如,来宾市整合各部门系统资源下移基层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玉林市出台系列政策培育“五路大军”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广西各级图书馆联动打造“走读广西”品牌等等,见证着广西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知难而进、锐意进取的脚步。

边疆民族地区的欠发达和各族群众在新时代奋发有为,是一种客观事实,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的背后是发展不均衡。就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而言,东西部地区不均衡、城乡之间不均衡、群体之间不均衡等等,主要表现在经费、人才、机制、内容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究其深层次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力推动均等化、标准化、数字化和社会化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体系支撑,也需要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文旅部门大胆探索建设性创新性思路。

今年全国两会,李强总理在答记者会上说得很好,“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确实,办法总比困难多。正如古句所云,“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宾阳)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ljr2008